在缽盂山下,現有景區公路相通。它背靠九重巖,原名缽盂庵,明嘉靖年間,改建迎祥寺。清光緒時虛雲大和尚「三年募化積萬金,十載施工起宏圖」,在缽盂庵的舊址上,重建四方叢林迎祥寺。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虛雲和尚上京為慈禧太后祝壽頌經,被光緒皇帝賜封為「佛慈弘法大師」。虛雲奉旨回山後,又大興土木,擴建迎祥寺,竣工後慈禧太后賜名「護國祝聖禪寺」,簡稱「祝聖寺」。民國2年(公元1913年),孫中山先生賜匾「飲光儼然」,梁啟超賜匾「靈岳重輝」。
這時雞足山已形成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共108寺的名山大剎。祝聖寺保存了明、清禪宗寺廟建築的格局,照壁、八角亭、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在中軸線上,其他建築左、右對稱。山門分列照壁的兩側,左刻「退後一步想」,右書「能有幾回來」,照壁正對水池中的八角亭。天王殿上懸掛趙樸初書寫「祝聖禪寺」的匾額。門前塑哼、哈二將,進門左、右塑四大天王,中塑大肚彌勒佛,背後塑韋馱菩薩。天井左、右為鐘樓與鼓樓。大雄寶殿是一座重簷歇山頂式的高大建築,正殿祀三世佛及二弟子,左、右兩側為五百阿羅漢,佛殿背後塑南海觀世音菩薩。大雄寶殿的兩側為禪堂、齋堂、客房、廚房;大雄寶殿後為三層樓閣的藏經樓,樓左為方丈室,右為經堂。寺內收藏著御賜鑾駕、紫衣、缽具、玉印、錫杖、如意、九龍杯、玉佛以及名人字畫等文物。祝聖寺地處雞足山的腹地,為中國著名的寶剎之一,雞足山佛教協會設在寺內。由山門有景區公路通祝聖寺,騎馬或步行至惠燈庵,可乘索道登金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