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潼關縣北,雄踞晉、豫、秦三省,有「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之說。潼關北臨濤濤黃河,南依巍巍秦嶺,自古就是關中的東大門,為兵家必爭之地。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甫描寫的:「艱難奮長就,千古用一夫」。
潼關東面山峰連接,崖絕谷深,只有一條小道通過,人行其間。可望黃河遠道奔來,劈開秦晉之間的莽莽群山,南下直撲華岳。作為軍事要隘的潼關,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秦國從晉國奪取潼關之後,開始剿滅六國的大業。此後歷經戰爭洗禮,仍保留著基本風貌。現留關城周長5公里,北面與東北以夯土為牆,外包青磚,高16米、寬8米;南與東南,順勢削成垛口,高達30米。除開六處門外,尚有南北兩個水門。 由於修三門峽水庫,潼關的城磚被拆卸一空,但從斷垣殘壁處,仍可窺當時堡壘之雄姿。
登上潼關,不禁令人憑弔這座古戰場。公元211年,曹操與馬超激戰潼關,曹操以沙築牆用水澆灌,一夜冰凍成壘,馬超兵敗西逃。公元756年,唐將哥舒翰統兵20萬鎮守潼關,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迫使哥舒翰出關作戰,結果被反軍安祿山打敗。安祿山佔據潼關西進,唐玄宗倉皇西逃。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由洛陽進發潼關,唐將田令孜率兵10萬鎮守潼關,未料起義軍由禁溝潛入,奪取潼關,直搗長安。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關,從而安定陝甘。解放戰爭時期,陳庚、謝富治兵團在潼關一帶打敗國民黨軍,開闢了豫、陝、鄂根據地。迄今,潼關許多村莊以「軍」、「營」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