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嶼,是廈門西海域中最大的島嶼,水陸面積27公頃,南北長900米,東西寬400米,海拔34.7米,從南角高處向北錯落遞降,形成三個岬角。往西看儼如隸書的「山」字,從西往東望,頗像英文字母「M」。這裡岸線曲折岸坡陡峭,地質構造奇特,岩石色彩斑瀾,海蝕洞穴各異,灘灣形狀多樣,是一個美麗的南亞熱帶小海島。
火燒嶼豎臥海滄大橋腹下,大橋之西塔立於嶼之北端,控扼西海之中樞,南有兔嶼、猴嶼、大嶼、鼓浪嶼,北有鏡台嶼、貓嶼、寶珠嶼。
據傳:古時常有農民上島釣魚,故名「釣魚島」。南宋末年,石塘村的村民為躲避元軍,遷居島上漁耕為生。後元軍燒燬民房,強令村民遷回原處,加上島上佈滿如烈火燒過的彩色岩石,故稱「火燒嶼」。
七十年代,市園林部門對火燒嶼實行封山育林,植樹綠化。經過30多年的保護,如今滿島皆是茂密的相思樹、木麻黃、黑松和山杜鵑、桃金娘、樹蕨、芒箕,猶如原始森林。火燒嶼有大小四個內湖,是一個保持海島特色,融自然與生態,有較高文化教育品位的人與動物無邊界交流的普環保型的生態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