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三千年文化歷史的摩洛哥,既融入又抗拒著現代文明,就像其地理環境,一邊是深情款款的大西洋,一邊則是如乾柴烈火般的熱情沙漠。
兩個不諳法語和阿拉伯語的好遊之徒,慕名來到摩洛哥,憑著旅遊書、指南針,一路跋涉,也一路「巧遇」長袍人,看古跡觀日出……
飛機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加(Casablanca)機場停下,簡單而安靜的抵境廳裡只有一條行李輸送帶在緩緩轉動,即使只有一班飛機抵境,我們還是等了將近45分鐘才看到行李。
抵境廳外就只有數家等了半天也見不到人影的錢幣兌換商店、汽車出租公司,和一家以瞪大了的雙眼來回答詢問的旅遊中心。
車子開出機場,迎接我們的是平坦又黑得發亮的柏油路,一路上有清楚的法文路標。我們在機場找不到詳細地圖,租車公司也沒提供,於是兩個不諳法語和阿拉伯語的好遊之徒,就只能憑著旅遊書、指南針和YS超強的方向感開始一路跋涉,而且很意外地、非常順利地抵達首個目的地——拉巴特(Rabat)。
拉巴特
自法治時期開始,拉巴特就一直是摩洛哥的首都。1912年開始,她已是摩洛哥的政治與行政中心,如今,她更集政治、行政、商業於一身,是繼卡薩布蘭加之後的第二大城市,擁有超過一百萬的人口,同時也是摩洛哥的大學城。就如其他的摩洛哥城市,城內分有舊城區和新城區,古城區有城碉、古城與市集,新城區則主要是金融、商業與交通中心。
拉巴特的旅遊景點大致上可分為四個區。北部景色怡人的烏代雅城堡(Oudaia Kasbah),西部的舊城區,東北的哈山禮拜塔(Hassan Tower)和仍保留羅馬遺跡的西部小鎮Sale。
在地圖找出烏代雅城堡的位置後,我們立即驅車北上。三十分鐘後,車子在錯綜複雜的蜘蛛網裡終於理出方向,但還是只能在城牆下打轉。車子莫名其妙地來到一道看似政府機構的大鐵門外,門的兩旁有兩名騎在馬背上的英俊騎兵在站崗。
下車問路,如雞同鴨講,突然從門內閃出一名身穿傳統長袍(jellaba)的當地老人,說得一口濃厚阿拉伯口音但非常流利的英語。長袍老人說他能帶我們到城堡去,但要60Diram(約12新元)作為車馬費,我開始使出殺價本領——30Diram,老人豪爽地一口答應。原來城堡就在沿著馬路開上5分鐘車程就能抵達的地方。
烏代雅城堡
烏代雅城堡之名來自於一個阿拉伯部落Oudaias。十六世紀,叛族對古城虎視眈眈,為了保護古城,Moulay Ismail帶領了Oudaias族人在此定居。城門是於1195年由統治者Yacoub el-Mansour所建的具Almohad時期建築風格的代表作之一,土紅牆上精細的平雕更是別緻。這個城堡依臨大西洋峭壁,進入城門後,往前直走不遠就到能環視大西洋的平台視察站。視察站昔日肩負著保衛Bou Regreg河口的重任。
識途老馬的老人不走主道,反而帶領我們徐徐走著串著一家家民宅、迂迴轉折的窄巷。
窄巷藍白建築
窄巷盡頭一拐,眼前就是地中海風格的白牆藍天。
步入窄巷,和城堡外老舊沉悶的建築有天淵之別的房子,讓人眼前一亮。這些房子大多數是由西班牙遷移至此的回教難民所建的,和城門不同,這裡沒有精心設計的浮雕裝飾,有的是雪般的白、海般的藍色外牆和開著只能讓最少量陽光透射進屋裡的小木窗。
午前的古城小路沒有其他行人,也因為藍白而顯得格外安靜,但放置在屋頂上因海洋氣候而長得生機盎然的盆栽植物、經過長年累月塗鴉洗禮的矮牆、具西班牙風味的街燈和鐵窗、嵌在門上擦得發亮的鋁質裝飾盤碟,卻豐富了古城的幽靜。
這個充滿地中海風味的藍白古城彷彿有一種讓人在不知覺中放慢腳步的魔力。藍與白均勻地粉刷在每一堵牆上,每一扇門都被細心地裝飾著,它們在努力地掩蓋歷史,但古老的土紅城牆和風味獨特的城門卻出賣了它們,而空氣中也因此飄散著矛盾的味道。
是的,摩洛哥就是這樣一個被矛盾所充斥的國家。她帶著三千年的文化歷史,既融入又抗拒著現代文明,就像其地理環境,一邊是深情款款的大西洋,一邊則是如乾柴烈火般的熱情沙漠,頭上還頂著一個浪漫的地中海情人。
傳統市集
離開古堡後,長袍老人把我們帶到對街的一個市集。這個傳統市集裡的商店沿著一條長長窄窄的人行道,一家挨著一家的售賣著各種各樣的民生用品,當然也少不了著名的摩洛哥地毯和誘惑遊客的手工藝品。而讓我們大歎「早知道」的是,原來我們入宿的旅店就在這條市集街的另一端。是的,早知道我們就不必開著汽車在路上兜了一圈又一圈,早知道我們就可以邊走邊逛地來到目的地。
哈山禮拜塔
長袍老人接著問我們是否要到其他地方遊覽,我們決定到哈山禮拜塔去。老人連聲說沒問題,但要價30Diram。看見我們用猶豫的眼光望著他,老人露出一副生氣的表情,嘴上不停地說道:「我們摩洛哥人是不騙人的,我不是騙子,不會騙你們的。」
於是我們被老人帶到目的地,這時我們才像呆瓜一樣地發現,原來早前停車問路、鐵花門外站著帥哥騎兵的地方,就是哈山禮拜塔的側門。長袍老人不費吹灰之力又回到他的地盤了。
哈山禮拜塔是始建於1196年,佔地183米x139米。Yacoub el-Mansour原本想在這裡建一座世界最大的回教禮拜堂,可惜他的宏願隨著他在四年後與世長辭而告終,現存禮拜堂是經過1755年大地震所遺留下來的。禮拜塔是拉巴特的著名地標,塔樓高44米,共有六層,層與層之間是以斜坡式地面連接起來的。摩洛哥獨立後的第一個祈禱日就是由摩洛哥的獨立之父Mohammed V在這裡主持的。
長袍老人盡責地解說完畢,我把60 Diram遞了過去。老人看見我手上的錢,突然又生起氣來:「一個人一個景點30 Diram,你們兩個人去了兩個景點,應該付我120 Diram。」
人生地不熟,只能怪自己沒有事先說清楚,我們只好乖乖地掏出另外的60 Diram,走人了事。
我們其實是衝著摩洛哥西南部著名的撒哈拉沙丘(Erg Chebbi Dunes)而來到非洲北部的。
撒哈拉沙漠的日出。
從拉巴特開往西南沙漠時,會經過沙地綠洲,然後從中部高原區穿過蜿蜒曲折的高山區,才能進入漫漫黃沙的沙漠邊沿區。中部高原地高氣爽,林綠水饒,皇室夏宮就建在小鎮Ifrane郊外。
一進入高山區,我竟然被車窗外的景色迷惑了。在被毒辣的太陽猛照了數小時後,我居然不可思議地看見牛羊在被白雪覆蓋著的草地上啃草,車子停下來拍照時還晃著腦袋跟我們打招呼呢!
車子在雪山公路上依山盤旋,抵達沙漠的入口小鎮時,天色尚亮,找了一家小旅館,在掌櫃的安排下,來了一個蓄著小鬍子的年輕小伙子。由於普通小汽車不能在沙地上行駛,所以得靠小伙子開吉普車把我們載到目的地——Merzouga。
凌晨上沙丘
小伙子把沙漠景色形容得天花亂墜,還說服我們在隔日凌晨去沙丘看日出,並且要價比旅遊書上說的淡季價還要高出300Diram,我們只成功減了200Diram。
凌晨五點,在漆黑的冷空氣包圍中,我們鑽進了吉普車。換上長袍的小伙子顯然不是新手,在微弱的月光之下,他絲毫不猶豫地開著時速80公里的車子往前衝,對路況和方向完全充滿信心。
車子終於到了一個停放著多輛吉普車的集合點,耳邊儘是一片細細瑣瑣的日本話。小伙子突然對我們說道:「這就是騎駱駝的地方了。」我們愣住了,怎麼資料裡沒說要騎駱駝?
又來一個長袍人
還沒搞清楚狀況,眼前就出現了一個樣子長得像天方夜譚裡的富商模樣的長袍人。不祥的預感立刻湧了上來。大腹便便、右手無名指上帶著一枚金燦燦戒指的長袍富商氣定神閒地說:「你們得騎駱駝到沙丘上看日出,一個人一隻駱駝要300Diram。」。到了這種地步,已由不得我們決定要或不要和討價還價了,只好乖乖掏出錢來。
我突然靈機一動,問富商來回時間多長,長袍富商說看完日出後,駱駝看守員會帶我們四處看看沙漠景色,來回約需一小時半。
在沙丘上等候待日出,日本遊客就在不遠的沙丘上。太陽雖還沒露出臉,曙光卻已把黑暗驅走了大半,沙丘的輪廓逐漸清楚了起來。隨著太陽從地平線下被往上推擠,層層疊疊的沙丘頓時被染成一片紅。
這些著名的沙丘在撒哈拉沙漠的西部外圍起起伏伏地伸展了約30公里,最高可達250米。大自然真是奇妙,沙丘在每日不同時段的陽光照射下,會呈現粉紅、金和紅等不同的顏色。Merzouga沙丘是在摩洛哥境內唯一的天然沙丘,也是阿爾及利亞撒哈拉沙漠的典型沙丘,據說,90年代的恐怖動作片The Mummy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日出帶來光明,黑暗中的事物,在公正的陽光底下一下子就被看得清清楚楚了。吉普車的集合點離我們的所在地也只不過500米左右,隔壁的一對洋人在導遊的陪伴下,輕輕鬆鬆就走到沙丘上來了。駱駝看守員並沒有帶我們到處去看沙漠景色,因為看日出和來回就用上了一個小時。
回程中,司機小伙子驅車帶我們走馬看花地看了看一些沙漠小鎮,來到一扇精緻的木門前,我們在茫然中被帶進屋裡,迎接我們的……又是一個長袍人!